“小人书”里见大侠:连环画里读金庸


3月16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朗声图书、百听听书,在广州市文明路总馆B区一号报告厅举办“中山讲堂”品牌讲座。讲座邀请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李广老师,以“‘小人书’里见大侠”为题,与读者分享连环画《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造型的创作过程。讲座同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视频号,朗声图书微信视频号,央央阅读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多个线上平台播出,共吸引近四万人观看并参与互动。

连环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连贯的画像砖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连环画不断涌现,《三国演义》等改编连环画已成为一代经典。同样的,金庸先生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也是一代人的回忆。为了纪念金庸100周年诞辰,与广大读者共同缅怀金庸先生传奇壮阔的一生,朗声图书特别策划了《射雕英雄传》连环画项目。作为这部连环画的作者,李广表示,在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他感到惊讶和兴奋,也感受到了压力,《射雕英雄传》的改编对他而言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谈到《射雕英雄传》中人物造型的创作,李广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和设计方法。他指出,连环画与小说不同,每个人物都需要有具体化的形象,给这些人物造型,就像定妆试镜或舞台亮相,需以有限的连环画画面,承载尽可能多的角色信息,这样人物才能饱满、立体。他以李萍的在小说中的三次拔刀为例,解释了错位同构的创作原则。他设计的李萍拔刀形象和小说中原著中的任何一次描述都不相同,是整体形象的一种集合。

中山讲堂第327讲线上直播截图

李广表示,在设计人物造型时,他主要遇到了三大难题,分别是原著与改编作品的差异、虚构与历史的平衡、写实与唯美的取舍。比如“虚构与历史的平衡”,历史上的宋代女子成年后需要盘发,而男子需要束发披巾,但读者们可能很难接受这样形象的黄蓉穆念慈和柯镇恶。故而,在作画的时候,他选择以七分历史、三分改编的方式来处理人物的发型设计。又如“写实与唯美的取舍”,李广以《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为例进行了说明。虽然根据原著,郭靖的长相并不出众,但在图像阅读上,“真善美”三者首先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美”,因为人物造型的“美”是读者的第一印象,而“真”“善”还可以在具体的情节演绎中展现出来,因此需要考虑在造型上做得更“美”。

李广于讲座现场举例分析创作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

根据李广所绘的郭靖形象设计的讲座专属限定章

李广表示,他的解决方法,本质上就是回归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而写意精神也正是他创作的核心理念。在连环画中体现写意精神,最重要的是抓住这个人物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特质,李广将其概括为“得意忘形”“舍形取神”。有趣的是,即使是同样的主题,对于“意”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变化,这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精神。而展现时代精神面貌,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目的。

具体到实际的创作方法上,李广将其总结为“不离不即,不粘不脱”。以欧阳锋设计上的蛇元素为例,蛇杖的机关设计、象征噩兆的双头蛇用作蔽膝装饰、服饰上的蛇骨纹等内容,在小说原著中均没有详细叙述,这就需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去保证形象的丰富完整。

李广与观众分享欧阳锋造型中的“蛇”元素

李广还与现场读者就人物神态和服饰的设计、武术动作的展示、复杂人物形象的刻画、连环画的局限性、漫画和连环画的对比等内容展开交流,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和生活中的一些观察方式。讲座结束后,李广欣然为现场热情的观众签名留念。

李广于讲座后为现场观众签名留念

连环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成为了一代文学经典。金庸武侠与连环画的结合,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通过方寸间的一幅幅图画,将金庸武侠中书写的中华文化源流浸润到每一位读者心中,帮助金庸武侠和连环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为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点击阅读活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