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文与质——中国书法演变中的文化谋略”专题讲座


朗声图书

文字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的嬗变和成熟,折射出中华文明如何通过“鼎新革故”,实现数千年的绵延赓续。

3月18日上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朗声图书、百听听书共同举办“文与质——中国书法演变中的文化谋略”专题讲座,特邀广东美术馆原馆长、中山大学教授罗一平为主讲嘉宾,并通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视频号、央视网阅读频道“央央大讲堂”栏目以及朗声图书视频号线上同步直播。

讲座对漫长的中国书法发展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独具见解的梳理,以每个时代书法的艺术特点和时代风格发展为线索,总结历代书法家面对前代书家所开创的一座座“高峰”,如何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辉煌成就。

罗一平教授以“传统与当下:当代书法家的焦虑与探索”引入,与观众分享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历代书风的变化发展及精神本质,从甲骨文到隶书等字体的流变讲起,勾勒出文字本身的演化,展示了文字功能性与艺术性间的演进,指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古”“明人尚势”“清人尚姿”的各朝特点,帮助大家思考和理解历代不同书写风格的选择及其中所反映的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与时代风貌。

他指出:“文”,是书写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历朝历代书法形态各异的书写风格与文化现象;“质”则是指每一时代书写风格变化的内在本质,反映出历代的审美价值倾向及书风的总体精神;“文”与“质”的转换,体现了后人如何超越前人的文化选择与谋略。

罗一平教授认为,历代书法家自我个性化书写风格的形成,既建立在对前人成就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更是因受所处时代“精神气候”的影响而主动创新发展而成。讲座内容深入浅出,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方便之门,同时也启迪书法爱好者深入思考如何在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在交流互动的环节中,罗一平教授回答了现场和线上观众提出的有关书法学习、书法欣赏及当代书坛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每一时代都会有每一时代的高峰,相信当代书坛自然也会形成符合当前社会期望、反映当代精神气候的“高峰”。

他的精彩演讲引发了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在各直播平台收获了破万的点赞。

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为“晚辈”的我们,要如何通过汲取优秀传统养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优秀文化、展现我们的时代精神,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历代书家所做出的文化选择与谋略,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阅读 17分享收藏21写下你的留言